赤肉穿多孔,臭骨裹闲皮。
已是不著便,更将描画伊。
一柄拂聊为伴手,三世佛谁敢称师。
鲸怒饮乾沧海水,月明烂烂珊瑚枝。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写真求赞》是宋代禅宗高僧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禅宗僧侣的生活态度和境界为主题,表达了对于内心修行的追求和对禅宗教义的领悟。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赤肉穿多孔,
臭骨裹闲皮。
已是不著便,
更将描画伊。
一柄拂聊为伴手,
三世佛谁敢称师。
鲸怒饮乾沧海水,
月明烂烂珊瑚枝。
这首诗词的诗意深邃而富有禅宗的哲理。首句“赤肉穿多孔,臭骨裹闲皮”描绘了禅宗僧侣以苦行修行,放弃物质欲望和世俗的执着,追求内心的纯净和解脱。他们超越了肉体的束缚,将身体视为临时的住所。
第二句“已是不著便,更将描画伊”表达了禅宗强调超越形式和表象的观念。禅人认识到一切皆是虚妄,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和装饰,而是在内心中描绘出真实的自我。
接下来的两句“一柄拂聊为伴手,三世佛谁敢称师”强调了禅宗信仰中的师徒关系。禅人把拂尘作为自己的伴手之物,象征着对内心的净化和觉醒的追求。他们认为真正的佛法传承需要经过三世,而不是轻易称师。
最后两句“鲸怒饮乾沧海水,月明烂烂珊瑚枝”以浩瀚的自然景象为比喻,表达了禅宗僧侣对于宇宙和生命的广阔视野。禅人在修行中如同鲸鱼怒饮沧海的水一样,内心磅礴而广博;而月明烂烂的珊瑚枝则象征禅宗境界的瑰丽和光明。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意境深远的语言,展示了禅宗僧侣对于内心境界和禅宗教义的追求。它揭示了禅宗的核心价值观,即超越尘世的执着,追求内心的纯净和解脱,以及对于宇宙和生命的广阔视野。
月桂闹装红欲滴,绣球圆簇白如霜。我无艳眼相酬答,付与庭花自在黄。
四野炎炎暑气隆,危亭孤坐与谁同。湖光淡荡涵残照,鸟影参差没远空。消息浮生凭至理,破除烦暑赖清风。明时不敢言招隐,自乐林泉慕远公。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山深长恨少同人,览景无时不忆君。庭果自从霜后熟,野猿频向屋边闻。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仙桂算攀攀合得,平生心力尽于文。
里中遇故人,相与语畴昔。归家门户静,阶除少行迹。蚯蚓穴砌间,絺蛸网四壁。抚事多踟蹰,不知时节易。上堂拜双亲,入室长太息。
老眼从昏翳,高情未脱遗。虽云谢能赋,政尔动相思。彼自无妍鄙,渠宁可磷缁。犹须藉名胜,相与厚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