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眉低垂,两目清冷。
著於万象森罗,更没一丝欠剩。
秋霜鹤老梦寒,霁月夜摩松顶。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禅宗修行者的形象和境界。
诗词通过描写禅人的面容和眼神,展现了他的内心状态。禅人双眉低垂,两目清冷,表现出他内心的宁静和专注。他对周围的万象森罗都心如止水,没有一丝杂念和欲望。这种超脱尘俗的境界,让人感受到禅修者的深邃和超越。
诗中还出现了秋霜、鹤老、梦寒、霁月和摩松顶等意象。秋霜和鹤老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有限,梦寒则传递出禅人对世俗欲望的超越和对虚幻事物的觉悟。霁月夜摩松顶则显现了禅人在寂静的夜晚,与自然相融合的境地。
整首诗词表达了禅人超脱尘俗、专注于内心修行的境界。他的面容和眼神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和超越世俗的境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词进一步突显了禅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他在静默中与宇宙相交融的体验。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引发人们对禅修和内心觉醒的思考。它呈现了禅修者在面对世俗的纷扰时,如何通过专注和超越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智慧。诗词通过意象的运用,将禅人的修行状态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强调了内外一体的境界。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禅修的力量和悟道的美妙,以及追求内心宁静与觉醒的意义。
自古归来引,于今遂隐篇。棋灯荧夜观,歌板聒春船。陈迹空华似,佳城露草边。寂寥鸡黍约,望眼一潸然。
好事怜春老,无愁耐日长。炉烟惊扇影,酒面舞花光。照水云容懒,移床竹意凉。更烦红槿帽,促拍打山香。
拂衣久欲求三径,窃食聊须把一麾。世路贱贫从所好,老年胸臆固无奇。樊笼偶得沧洲趣,芜纇难酬白雪辞。督府繇来恩礼厚,每容商也与言时。
天子昔封禅,吾叔从金舆。回首泰山下,出建双隼旟。来寻观鱼台,遂远承明庐。当时十五咏,萤照墨石书。
淮山谁言鲺滞人,少雁求群正如许。先生掉头嗟奚为。要著行缠抱琴去世。径须折折楖栗杖,吾曹穷措有妙处。时时携钵过桥来,白头看打僧伽鼓。
三秋湖舫话离群,百里还家傍海云。今日耶溪秋信至,抽残荷叶未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