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可忽,细不可欺。
丘岳之崇,起於毫厘。
善恶之积,发乎隐微。
洞彻根源,迥绝机宜。
可以拈一尘融十虚以无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请赞》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师范所写的一首诗词。诗中表达了一种禅宗的思想观念,强调微小之处也不能忽视,善恶之积蕴藏在微妙之中。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禅人请赞
大不可忽,细不可欺。
丘岳之崇,起於毫厘。
善恶之积,发乎隐微。
洞彻根源,迥绝机宜。
可以拈一尘融十虚以无遗。
译文:
禅修者请赞美,
伟大不可忽略,微小不可欺瞒。
山岳的高峻,由微末开始。
善恶的积累,源自微妙之处。
深刻洞察根本,超越常规。
能够捻起一粒尘埃,融入十方虚空而无遗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首先,它强调了伟大和微小的重要性。人们倾向于关注显著的事物,而忽略了微小的细节。然而,诗人告诫我们,无论大小,都应该被认真对待,因为微小之处蕴含着重要的真理。
诗中提到的"丘岳之崇,起於毫厘"表达了一种渐进的思想,即伟大的成就和高峰是通过积累微小的努力逐步实现的。这与禅宗修行的观念相契合,修行者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达到内心的觉醒和境界的提升。
诗词接着讨论了"善恶之积,发乎隐微",强调了善恶之积累的微妙性。禅宗强调觉察和觉知的重要性,通过洞彻事物的本质,人们可以洞察到善恶行为的微妙细节。禅修者需要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和觉知内心和外在世界的真相。
最后两句"可以拈一尘融十虚以无遗"传达了对智慧境界的追求。诗人暗示着通过洞察万物的本质,禅修者能够超越表象的界限,将微小的尘埃融入广阔的虚空中,达到了无遗失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明的语言传达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强调了微小之处的重要性、善恶之积的微妙性以及超越常规的智慧境界。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觉察微妙的真理,通过修行和觉知,达到内心的觉醒和境界的提升。
忽复机锋对,真堪底里倾。果能成伏老,时许唤殷兄。可惜兹逢晚,相期不计程。受恩凡两世,焉敢恝无情。
苦无多路旅程宽,正是江南绿打团。欲湿征衫梅雨细,不成客梦麦秋寒。官闲诗可频搜句,亲近书宜月问安。自笑无才愧之子,明时君禄讵能干。
少年意气慕横行,不觉蹉跎过一生。便脱深衣笼窄袖,去参留守看东京。
平川汹汹经南国,匹练横托半天碧。洪澜巨浪之中央,忽见颓嵬太古石。此石由来几许时,混元一气初开辟。神功割破混沌胎,划落半空随霹雳。非鼋非鳌不可辩,有若神龟见踪迹。精刚不待娲皇练,浑朴宁从巨灵擘。我知神物本天性,推移运转非人力。当时大禹走天下,驱至九江为纳锡。
春去几时还。问桃李无言。燕子归栖风紧,梨雪乱西园。犹有月婵娟。似人人、难近如天。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
孰见西明画锦妆。景非常。烟波柳岸映斜阳。水云乡。咫尺家山人不到,好风光。步虚升入碧云房。洞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