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老春何晚,山寒秋最先。
渊默有佳处,湛存天地前。
静亡所住,动解随缘。
黄芦淮上东西岸,明月渡头南北船。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木老春何晚,
山寒秋最先。
渊默有佳处,
湛存天地前。
静亡所住,
动解随缘。
黄芦淮上东西岸,
明月渡头南北船。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禅宗的意境表达了禅修者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中描绘了春天木老后来临、秋天山寒先至的景象,强调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无常。诗人认为深邃的寂静中蕴含着美好的境界,而在动态的变化中则体现出顺应缘起的智慧。最后两句则描绘了淮河两岸的黄芦、明月渡口上南北行船的景象,以自然景物的对比来突显世间万物的转变和流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修者对禅宗境界的领悟。通过描写春老秋寒的自然景象,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转和自然变化的感叹,强调了世界的无常性。诗中的“渊默有佳处,湛存天地前”表达了在静默中发现美好之处、在深邃中感受天地的存在。而“静亡所住,动解随缘”则表达了放下执着、随顺自然的智慧。最后两句则以明月和黄芦、南北船只的对比,展示了世间万物的流动和变化,强调了禅修者对于变化中的智慧和觉知。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禅修者的视角,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禅宗的境界和智慧,展示了对自然和世间万物的觉察和领悟。
年年黄菊滟秋风。更有拒霜红。黄似旧时宫额,红如此日芳容。青青未老,尊前要看,儿辈平戎。试酿西江为寿,西江绿水无穷。
江海扁舟客,云山一衲僧。相逢两无语,若个是南能。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惟有三来劲夜。明月暂经过。
抱病荒村望欲迷,骏奔无数独鸡栖。瞻言冬鼓何时歇,好听农郊雨一犁。
楼台寂寂白云堆,三径萦迂锁翠苔。怪得菊松多喜色,只缘琴鹤已归来。人瞻北斗光尤仙,门对南山掩复开。野客再持漫刺谒,不应袖手又空回。
草树加蒙密,波涛计渺冥。似宜穿野屩,直与眺江亭。薪湿厨烟重,泥浑井汲腥。虚堂坐昏黑,时见一流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