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习林泉,身心信缘。
长虹敛雨,照雪倚天。
头头物物随宜说,刹刹尘尘各住禅。
妙触出碍,幻成自然。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的一首诗词。通过分析,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性习林泉,身心信缘。
长虹敛雨,照雪倚天。
头头物物随宜说,刹刹尘尘各住禅。
妙触出碍,幻成自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禅修者的心境为主题,表达了禅修者追求自然心境和超越尘世的愿望。
首先,诗中提到"性习林泉,身心信缘",意味着禅修者通过修行,培养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体悟到身心与万物之间的亲密联系。
接着,"长虹敛雨,照雪倚天"描绘了天空中出现的长虹和雪景,这些景象被用来象征禅修者内心的宁静与高远。长虹敛雨,暗示着一种内敛的潜能,而照雪倚天则表达了对纯洁、高远境界的追求。
诗中还提到"头头物物随宜说,刹刹尘尘各住禅",意味着禅修者将一切事物视作平等、虚无的存在。无论是头头物物(即形形色色的万物)还是刹刹尘尘(即瞬息变幻的尘世世事),都能在禅修的境界中找到各自的安住之处。
最后,"妙触出碍,幻成自然"表达了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通过妙触(即灵敏的感知)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解脱心灵的困扰,进入自然的境地。这种境地是超越幻象和执着的,使人能够真正体验到自然的本质和真实的存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修者的心境和修行的境界,表达了对自然、纯洁和超越尘世的追求,以及禅修者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超脱和解脱的境地。这种境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内心的宁静,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雨墙苍晕合,烟渚碧纹通。赋阁并尘掩,诗阶伴药红。萍流烦结实,絮乱枉因风。少閟回肠恨,春闺隔岁空。
侍史传柑玉座傍,人间草木尽天浆。寄与维摩三十颗,不知薝卜是余香。?举轻明重,维摩犹三十枚。?
惟子有道,天与异容。状虽云恶,德则其丰。南止江沱,学者云从。取士自兹,貌或非公。
聚忽如萍散忽云,今朝得见满腔春。诗书有味兵前友,官府无名天下人。相对两穷消白日,不交一语到红尘。梅花纸帐寒初试,尽可留连似病身。
今难复用古{左木右曾}巢,头上应须盖把茅。金屋少为书所给,数椽新拟卜西郊。
武昌参佐幕中画,我亦来追六月凉。老子平生殊不浅,诸君少住对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