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来何从,云起孤峰。
其去何诣,月落寒水。
而今处处相随处,的的浑身是眼睛。
万像森罗互为用,不许蝇泥黏鼻孔。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的禅宗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词以禅修者的境界为主题,表达了禅宗修行者超越尘世束缚,达到心灵超然的境界。
诗词通过问答的方式展现了禅修者的境况。首先,诗词提问:“其来何从,云起孤峰。”这句话意味着禅修者的修行起源不可考,就像云起孤峰般神秘和难以捉摸。接着,诗词继续问道:“其去何诣,月落寒水。”这句话暗示禅修者的目的地是一个宁静而深邃的境界,就像月落寒水一样清寂与冷静。
然后,诗词描述了禅修者的现状:“而今处处相随处,的的浑身是眼睛。”这句话表达了禅修者已经达到了境界的状态,他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以全身心的眼光去感知和体悟世界。他们的视野变得广阔无限,与周围的万物相互依存。
接下来的两句诗词,“万像森罗互为用,不许蝇泥黏鼻孔。”则表达了禅修者的洞察力和警醒,他们能够看透万物的本质,洞悉众生的相互关系。他们不让琐事和外界的干扰黏附在自己的身心之上,保持着清明和纯净的心态。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禅修者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心灵的自由。通过对禅修者境况的描绘,诗词传达了深远而宁静的禅意,启示人们超越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禅修者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尘世的境界。它通过对禅修者境况的描述,揭示了禅宗修行者的境界和智慧。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禅修者的心态和觉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诘曲盘醒手共携,暮归了不记东西。初筵秩秩谈无底,厦屋渠渠醉似泥。老貌白头愧青鬓,豪吟野鹜杂家鸡。相看一笑消长日,未信人间物易齐。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草草携家去踏青,旧阡新冢纸钱轻。触怀易作中年恶,羡杀儿童笑语声。
帝尧平百姓,高祖宅三秦。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五龙金作友,一子玉为人。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共许刁元亮,同推周伯仁。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鼓鼙鸣九域,风火
我经九山问野叟,崔嵬一无安曰九。且恐断岸积琼玖,复意陂原多产韭,又疑堆垄若柱灸。四者未悟叟不言,使我临流独搔首。
吾巾不是不冠儒,曾被儒冠几误予。铁砚不磨天地轴,毛锥难复帝王居。当传卫霍无传秘,却著韩曹不著书。堪笑苍生无眼力,不知豪杰在樵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