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有句兮祖祖相传,心心无住兮灵灵自然。
石蕴玉而辉山,渊含珠而媚川。
千亿门开弥勒弹,三十年用俱胝禅。
一乘底事,百草头边。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词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内心静默和自然觉悟的境界。
诗词中的“默默有句兮祖祖相传,心心无住兮灵灵自然”描绘了禅修者的内心状态。禅修者在默默中体悟禅宗的教义,这种教义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他们心无所住,不受外在世界的扰乱,内心自然而静谧。
诗中的“石蕴玉而辉山,渊含珠而媚川”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禅修者内心的宝贵和与大自然的融合。石头蕴藏着宝玉般的光辉,山峦在其间闪耀;深渊中蕴含珍珠,使整个川流变得妩媚动人。这种描写传达出禅修者内心的宝贵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诗中提到“千亿门开弥勒弹,三十年用俱胝禅”,表达了禅修者通往觉悟之门的开放。弥勒指的是佛教中的未来佛,禅修者通过长时间的修行,用心去领悟禅宗的智慧。他们在修行的三十年中,通过自我超越和内心的觉醒,实现了禅修的目的。
最后两句“一乘底事,百草头边”则表达了禅修者对于一乘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一乘佛法强调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禅修者在修行中悟到了这个道理,他们跨越了物质世界的表象,超越了种种烦恼,与百草共同生长。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禅修者内心的宁静、内在的觉悟和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禅修者通过长期的修行和默默的体悟,超越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这首诗词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醒,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倚遍阑干指顾间,吟身恨不早生翰。几多风月闲中占,一望江湖眼界宽。胥浪掀天秋际阔,逋梅得月夜深寒。有时听得渔歌晚,惊起沙鸥雪一团。
斯人不可见,千古怀清风。犹想鸾凤姿,翛然山水中。空祠遗像俨,过者为肃恭。同时富贵人,泯灭知何穷。公昔得所遇,慨然屡输忠。一伤巧舌刀,泯默类瘖聋。出处竟无祸,卷舒讵知踪。被获空叹麟,不制方为龙。
清禁已无莲炬分,名山尚欠草鞋缘。贺公未是真知己,却唤诗仙作谪仙。
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时雨洒如膏,万卉皆滋益。枯根甘自休,也似春无力。耕夫晓尚眠,蚕妇夜多息。從兹家业荒,共落风尘迹。
心得高明趣,楼开井邑间。巡檐风与月,隐几水兼山。景物因天巧,轩窗占地悭。寒暄俱可至,徒倚不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