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眉似促,饥眼觉大。
口噤禅游,鼻通气快。
心不萌个处转机,卦未兆阿谁来买。
应世随缘,龊家得彩。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禅修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禅修境界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人的描绘,展现了禅修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境遇。禅人的面容贫瘦,眼神饥渴,但他却双唇闭合,专心于禅修的修行。他的鼻子畅通,呼吸流畅而自在。禅人的内心没有被世俗的琐事所打扰,没有被外在环境所干扰,他的心境宁静而安详。然而,诗中也透露出禅人的一些困境和矛盾。他的心境并没有真正转化,还未得到启示的预兆,他不知道有谁会来买他的境界。禅人顺应世事,随缘而行,虽然家境贫寒,但却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宝藏。
这首诗词通过对禅人的描绘,呈现了禅修者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禅人通过修行,沉浸于禅定中,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尽管生活依然贫困,但他的内心却得到了宁静和彩色的点缀。诗中所表达的禅修者对内心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呼应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禅修者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通过对禅人的细节描写,诗人传达了对内心境界和世俗生活的思考和领悟。整首诗词以其朴素而深刻的意境,向读者传递了禅修者的境界和精神内涵。
闻道深春雪打围,谁怜身上藕丝衣。莫忧白璧成尘土,解逐南风万里归。
深谢高科客,名毡寄惠重。静思生朔漠,和雪长蒙茸。折坐资禅悦,铺眠减病容。他年从破碎,担去卧孤峰。
酒醒江亭客,缠绵恨别离。笙歌筵散后,风月夜长时。耿耿看灯暗,悠悠结梦迟。若无骚雅分,何计达相思。
山居五旬晴,山行一日雨。太平咫尺间,千里隔跬步。黄泥深三尺,风声更号怒。谁语逋客知,山灵倘留汝。
衡门稀客至,翛翛静读书。疏帘映秋水,细藻浮游鱼。款言落日下,酌酒凉风初。出门见黄叶,相送随阶除。
关关啼鸟树交阴,雨过西城野色侵。避暑谁能陪剧饮,清歌自可涤烦襟。稻花欲秀蝉初嘒,菱蔓初长水正深。知有江湖杳然意,扁舟应许共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