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柴潭楼(在汝宁)》

金源立国雄且武,蹴宋歼辽跨中土。
岂知中叶渐陵夷,虓阚凭陵有蒙古。
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营。
黄河已失合达死,犹欲假息悬瓠城。
悬瓠頟頟近荆楚,京湖亦有复仇举。
长围已合效鱼丽,痴心尚恃柴潭固。
柴潭楼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潜螭。
一朝决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为。
幽兰轩中苦复苦,分取遗骸藏宋圄。
当年忠烈冠华夷,惟有忠臣忽斜虎。

作品评述

《柴潭楼(在汝宁)》是明代诗人何乔新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金源建立了雄武的国家,踩着宋朝的尸体,跨越了中原。谁能想到中原的地位逐渐衰退,虓阚*倚陵有了蒙古的威胁。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再守卫着杏花营。黄河已经失去了合达之势,还想依靠悬瓠城来维持生机。悬瓠城靠近荆楚,京湖也有复仇的呼声。长城已经合围,效法鱼丽的战术,但痴心依然寄托在柴潭的坚守上。柴潭楼下水波荡漾,楼上有伏弩,潭中潜藏巨蟒。有一天,坚决攻破柴潭,巨蟒消亡,潭水干涸,到底是为了什么?幽兰轩中苦不堪言,分散着宋朝忠臣的遗骸。当年的忠烈人物在华夷之间独树一帜,只有忠臣忽斜虎一人。

诗意:
《柴潭楼(在汝宁)》以对明代中原地区政治局势的描述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忠臣独立坚守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对金源建立国家、抗击辽国、宋朝衰落、蒙古入侵、燕京南迁、荆楚复仇等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明代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忠臣的忠诚与坚守。柴潭楼作为诗中的象征,象征着忠臣的坚守精神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

赏析:
《柴潭楼(在汝宁)》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和地理景物,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忠臣精神的思考。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金源建立国家和踩着宋朝尸体的形象与中原衰落、蒙古入侵进行对比,凸显了国家命运的变迁和忠臣的困境。诗中运用了许多地名和历史事件,使得诗词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增加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整首诗词以柴潭楼为象征,通过描绘楼下的水波荡漾、楼上的伏弩和潭中的巨蟒,展示了柴潭楼的坚固和坚守。作者以柴潭楼的形象暗示了忠臣的品质,他们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中,坚守岗位,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诗的最后两句以幽兰轩中的苦和宋朝忠臣的遗骸,表达了忠臣的辛酸和牺牲。整首诗词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地理景物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忠臣精神的思考和关注,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忠臣的忧思之情。

总体而言,该诗词描绘了明代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忠臣的坚守精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地理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忠臣遭遇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现了忠臣的忠诚和坚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情感共鸣。

  • 《雨夕》

    岁旱连夏秋,客袂厌尘土。欣然成一笑,爱此清夜雨。瓦檠堕灯烬,铜碗起香缕。心清病良已,境寂句欲吐。东溪久枯涸,想像素蛟舞。分喜到沟池,游鱼命俦侣。

  • 《过包尊师山院》

    卖药曾相识,吹箫此复闻。杏花谁是主,桂树独留君。漱玉临丹井,围棋访白云。道经今为写,不虑惜鹅群。

  • 《独酌》

    长空碧杳杳,万古一飞鸟。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烟深隋家寺,殷叶暗相照。独佩一壶游,秋毫泰山小。

  • 《七歌效杜陵体》

    督府养兵如养子,帛堆其家粟崇庾。少不如意出怨言,恃功偃蹇骄其主。道旁老甿哭告予,未被贼苦被军苦。呜呼四歌兮歌始宣,悲风为我吹尘寰。

  • 《声声慢(逃禅作菊、桂、秋荷,目之曰三逸)》

    妆额黄轻,舞衣红浅,西风又到人间。小雨新霜,萍池藓径生寒。输它汉宫姊妹,粲星钿、霞佩珊珊。凉意早,正金盘露洁,翠盖香残。三十六宫秋好,看扶疏仙影,伴月长闲。宝络风流,何如细蕊堪餐。幽香未应便减,傲清霜、正自宜看。吟思远,负东篱、还赋小山。

  • 《出野观农二首》

    炊饢中林烟火迟,劝农官吏驻春旗。蓬蒿意盛阳膏动,正是陈根可拔时。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