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郡艰危日,还家老病时。
僮奴惊逝谢,宾客听分离。
耨草泥沾手,煎茶火燎髭。
固穷终不怨,百链出新诗。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残春感事十首》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它描绘了作者守郡期间的艰难险阻、回家时的老病困扰,以及在宾客离别、僮奴逝去的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残春之感。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残春感事十首》中文译文:
守郡艰危日,
还家老病时。
僮奴惊逝谢,
宾客听分离。
耨草泥沾手,
煎茶火燎髭。
固穷终不怨,
百链出新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作者在不同境遇中所感受到的残春之事,表达了他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
首先,诗中提到作者守郡时的艰难险阻。守郡是指担任地方官员的职务,这里意味着作者在公务上面临各种困难和危险。作者通过描绘守郡时的艰苦境遇,表达了他对于使命与责任的坚守,不畏艰险的精神。
其次,诗中描述了作者回家时的老病困扰。这里的回家并非愉快的归途,而是作者年迈和身体不适时所经历的痛苦。这一描写传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无情的感叹,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残酷。
随后,诗中提到了僮奴逝去和宾客分离的情景。僮奴是指仆人,作者的僮奴逝去,宾客离别,都是人事无常的表现。这些离别和逝去使作者感到悲伤和惊讶,同时也唤起了对于人世间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接着,诗中描绘了耨草、煎茶的场景。耨草是农民耕作的一种工具,煎茶则是一种繁琐的过程。这些平凡的日常景象,通过与作者的身份对比,凸显了他身世的贫困和不易。作者将自己置身于这些琐碎的事务中,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于艰辛劳作的理解。
最后,诗中提到作者固穷却不怨恨,并且能够不断产生新诗。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困境的坚守和乐观的态度,他虽然生活贫困,但并不抱怨命运,反而通过创作新的诗歌来寻求心灵的满足。
总体来说,方回的《残春感事十首》通过对于不同境遇和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于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
城南车马地,行客过徘徊。野水寒犹入,余花晚自开。命宾曾授简,开府最多才。今日西州路,何人更独来。
寻常送客尚多愁,况是天涯寂寞秋。晓别蛩声黄叶寺,夜分渔火白苹洲。病余骨肉添新林,归后风烟忆旧游。何处何时又相见,青山长在水长流。
池上迎微风,柏间蹋凉月,冷然醉梦醒,一洗烦恼热。嗟予世外人,火食常呕噎。易求云表露,难觅太古雪,况欲试秘方,琼浆和玉屑。俛首居俗间,愁若鹰在绁。惟兹服月芒,比岁稍得诀,但令天无云,岂复计圜缺。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诗成独高咏,灵府炯澄澈。
天将秋气蒸寒馥,月借金波滴小黄。不会溪堂老居士,更谈桂子是天香。
愁挟诗来为护持,生知愁是赋诗资。有愁宁可无诗好,我愿无愁不作诗。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