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补和王深甫颍川西湖四篇·竹间亭》

青青林间竹,有亭才袤丈。
林深隔嚣尘,人间见真尚。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补和王深甫颍川西湖四篇·竹间亭》是苏颂写的一首诗词,描绘了竹林中的一座亭子。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青林间竹,有亭才袤丈。
林深隔嚣尘,人间见真尚。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青翠的竹林中的亭子。亭子高大宽广,耸立在竹林之间。竹林茂密,将喧嚣尘世隔绝,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纯净和高尚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竹间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清净高雅生活的向往。竹林被描绘成青青翠绿,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而亭子的高大和宽广则给人以庄严和壮观的印象。竹林将尘嚣和俗世隔离开来,使人们能够在这里远离纷扰,感受到真实和高尚的品味。

这首诗词通过对竹林和亭子的描绘,展现了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清雅生活的情怀。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它象征着坚韧和纯洁,而竹林则象征着宁静和高洁。亭子作为一个隐逸的场所,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在其中静心思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整首诗词简洁明快,意境清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赞美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清雅生活和彰显高尚品味的思想追求。这首诗词不仅展现了苏颂的才情,也呼应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与人文的独特追求。

  • 《和杨县尉五首》

    君诗企风雅,圣处同天工。笔阵有前敌,一战可勒功。夜光谢牛斗,耿耿崔嵬凶。肯顾马千驷,甘心因诗穷。

  • 《杨录事以仆与孙温叟唱酬韵作诗见贻又用仆与》

    丹凤哀鸣领九雏,雀飞饱食下平芜。寒窗拥褐兹晨卧,急鼓穿鞋旧日趋。客至渠能劳剥啄,赋成我岂寓乌无。说天更拟愚溪去,荣辱端知可罢呼。

  • 《谢侃老惠乳糕》

    多病柘浆酒,閒愁梅雨天。婆娑清梦断,剥啄好音传。怜我虀盐薄,从渠乳酪鲜。莫嗟闻道晚,著意问师禅。

  • 《开元寺》

    十层花宇真毫相,数仞峰峦閟月扉。攒立宝山中色界,散周香海小轮围。坐隅咫尺窥岩壑,窗外高低辨翠微。难保尔形终不转,莫令偷拂六铢衣。

  • 《沔阳夜行》

    夜发沔阳驿,坡陀冈阜重。月斜欹帽影,霜重湿裘茸。野岸鸣枯叶,烟林度晓钟。梁州明日到,一笑解衰容。

  • 《老农》

    畲田击壤乐年丰,不与儿曹戏剧同。问著义皇已往事,钁头倒把舞春风。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