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聚散亦夤缘,华吐芳姿柳锁烟。
肯处根尘非一一,用时手眼恰千千。
塔中祖有相传事,岭外人元不会禅。
后日能来圆此话,未嫌敲枕唤春眠。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别五祖山悦众》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山聚散亦夤缘,
华吐芳姿柳锁烟。
肯处根尘非一一,
用时手眼恰千千。
塔中祖有相传事,
岭外人元不会禅。
后日能来圆此话,
未嫌敲枕唤春眠。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禅宗五祖山的离别之情。诗人感慨东山的离合聚散也是命运的安排,华丽的景色如同垂柳拦住了轻烟。虽然每个人的根源与尘世不尽相同,但是修行禅门需要付出千千万万的努力。诗中提到塔内有祖师的传承事迹,而岭外的人们却不懂禅宗的真谛。诗人期待将来有机会圆满地传授禅宗,而此刻他不厌其烦地敲打枕头,唤醒春天的沉睡。
赏析:
这首诗词以禅宗五祖山为背景,通过离别的场景表达了禅门修行的艰辛和禅宗的传承。东山的离合聚散被诗人视为命运的纠葛,华丽的景色如同垂柳拦住了轻烟,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诗人在表达禅门修行的艰辛时,用了"肯处根尘非一一,用时手眼恰千千"的形容,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需要付出千千万万的努力和用心。诗中揭示了塔中祖师的传承事迹,以及岭外的人们对禅宗的无知,体现了禅宗的深奥和需要传承的重要性。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能够传授禅宗的期待,他不厌其烦地敲打枕头,唤醒春天的沉睡,寄托了他对禅宗传承的热切愿望。
这首诗词通过离别的场景,以及对禅宗的传承和修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热爱和对禅门修行的坚守。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于人们对禅宗的误解和无知的感叹,呼唤着对禅宗真谛的理解与传承。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禅意,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自从汝离武夷来,险阻艰难历几回。江左旅中连值雨,春深路上滑成苔。乌啼花片落流水,风惨猿声啸古台。举眼四山如壁立,教君归去也心灰。
人树俱不堪,岁月驹隙过。老怀泪如洗,欲唱谁当和。洛阳今少年,弊事劳力破。精神经百炼,锋锐坚不挫。陶名滋惟旧,欹席快一坐。气焰九霄虹,磊落万玉货。平生休上下,楼辄让子卧。诸公吮疽尔,不去良可唾。洞庭清风熟,肄业情勿惰。有时寄来者,工拙吾能课。
舟行过乡城,忆昨又三载。鹤表人或非,雉堞址仍在,郊郭幸苟完,室庐俱可慨。十年还亲友,一见如有碍。胡为穷纪次,际此远行迈。归来椒柏新,德人年未艾。
江西名士多所识,尽道延陵有异孙。赋就早能传学子,诗成晚更彻宗门。经过县郭办相觅,邂逅心期欲暂论。禁省催君咏红药,江湖要我撷芳荪。
一夜缁郎划醮坛,三清四圣化泥团。也曾输与林灵素,顶上曾缨德士冠。
威严退冰霜,清润归梅柳。法时骋青春,老至伤白首。日长卷添书,病倦杯费酒。姑置雁鹜行,顾惭牛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