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虽达理,远别亦相悲。
白发无修处,青松有老时。
暮烟传戍起,寒日隔沙垂。
若是长安去,何难定后期。
[约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清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第。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
边庭送别:
一生虽达理,远别亦相悲。
白发无修处,青松有老时。
暮烟传戍起,寒日隔沙垂。
若是长安去,何难定后期。
中文译文:
边疆送别:
一生虽然通达理论,但远别时仍感相悲。
白发遍布无遗漏之处,青松也会有年老的时候。
暮烟弥漫,传来军士起床;寒日隔着沙尘低垂。
如果有一天离开长安,请问我们何时再相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唐代诗人张蠙创作的,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时的忧愁和无奈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一生虽然通达理论,但在远离亲人的时候仍然感到相悲。这表明即使有才智与理论的修养,人在离别时仍然能够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忧伤。
其次,诗人通过比喻白发无修处和青松有年老的时候,揭示了人和自然都无法逃脱岁月的磨砺和变迁。白发无修处暗指人老;青松有老时则表明自然界事物也有衰老之时。这种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和自然的共通性,都会经历时间的流转和变化。
最后,诗人通过描述暮烟弥漫、传来军士起床,和寒日隔着沙尘低垂等场景,营造出边塞的凄凉氛围。寒日隔着沙尘低垂的描绘让人感受到边塞戍卒一天的艰辛和孤寂。而最后一句“若是长安去,何难定后期”,则表达了希望长安能够再相见的意愿。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人们的生活和世界都更加繁华,同时也意味着与亲人更近的距离,因此诗人将长安作为再相见的期望。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忧虑和渴望,同时通过对自然和人事物的描绘,反映出人类和自然的共同命运。整首诗情感真实而深沉,展现了唐代士人在边塞生活的无奈和心境。
月桂闹装红欲滴,绣球圆簇白如霜。我无艳眼相酬答,付与庭花自在黄。
四野炎炎暑气隆,危亭孤坐与谁同。湖光淡荡涵残照,鸟影参差没远空。消息浮生凭至理,破除烦暑赖清风。明时不敢言招隐,自乐林泉慕远公。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山深长恨少同人,览景无时不忆君。庭果自从霜后熟,野猿频向屋边闻。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仙桂算攀攀合得,平生心力尽于文。
里中遇故人,相与语畴昔。归家门户静,阶除少行迹。蚯蚓穴砌间,絺蛸网四壁。抚事多踟蹰,不知时节易。上堂拜双亲,入室长太息。
老眼从昏翳,高情未脱遗。虽云谢能赋,政尔动相思。彼自无妍鄙,渠宁可磷缁。犹须藉名胜,相与厚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