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惑愚民倚怪神,诛锄当见不淹旬。
何尝耳目亲旗鼓,只是流离失业人。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授温州军事判官。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九年,爲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归除权礼部侍郎,寻兼详定一司又兼权刑部侍郎。十年,除试礼部侍郎。十一年,擢枢密都承旨,爲川陕宣谕使。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忤秦桧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居住,徙復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事见本集卷末附录郑良嗣《郑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七○有传。 郑刚中诗,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金华丛书》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凤丹据康熙重刻本(简称金华丛书本)及《两宋名贤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避方寇五绝》
中文译文:
啖惑愚民倚怪神,
诛锄当见不淹旬。
何尝耳目亲旗鼓,
只是流离失业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作品,通过描写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愚昧的民众被迷信所迷惑的不满和愤慨。
诗的开篇写到有些人为了迷信神灵而迷惑愚民,让他们产生一种依靠神灵解决问题的错觉。这种行为既是对民众智慧的侮辱,也是一种愚昧的表现。
接着,诗人写到应该诛除这种迷信的行为,让人们认识到神灵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不能指望凭借神灵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困境。这里的"诛锄"可以理解为清除迷信的种子,让人们真正看清迷信的虚妄。
下一句"何尝耳目亲旗鼓"表达了诗人本人亲身经历过战乱的悲苦。在战乱中,人们是无法仰仗神灵的,只有亲眼目睹旗帜招展、战鼓擂动的时刻才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里旗鼓的意象暗示着战争的残酷现实。
最后两句"只是流离失业人"是对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战乱导致人们流离失所,失去了原有的职业和生计,陷入了失业的困境。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法指望神灵能够帮助他们,只能靠自己去面对困境。
整首诗通过批判迷信和表达对战乱时期社会现状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的深思和对愚昧现象的不满。同时,诗中对于人们应该依靠自身努力来解决问题的呼唤,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残编百读过,年去放萤飞。好带随身火,休争秉烛辉。夜凉辞竹庋,风逆返书帏。未是明经日,何人拾汝归。
上国相逢尘满襟,倾杯一话昔年心。荒台共望秋山立,古寺多同雪夜吟。风度重城宫漏尽,月明高柳禁烟深。终期白日青云路,休感鬓毛霜雪侵。
庭虚任雀喧,院静无人到。回首十年非,赖得知几早。心随香篆销,意与梅花好。万事转头空,一笑吾身老。
闲上江楼初雨过。满袖清风,微散谁知我。莲脸佳人颜未破。沙洲两两鸳鸯卧。时有渔歌相应和。叠秀危横,黛拨山千朵。一片凄凉无计那。离愁还有些些个。
重入都门又许时,旧巢新燕欲何之。清风忽送苕溪便,满纸云烟七字诗。
行尽江东又复西,连天汀草淡烟迷。回头怅望家何处,云外青山一抹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