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引未能忘世,端居且学灰心。
定自随时隐见,应非与俗浮湛。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半隐诗》是宋代诗人廖行之所作,诗意深远。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半隐诗》的中文译文:
远引未能忘世,
端居且学灰心。
定自随时隐见,
应非与俗浮湛。
诗意:
这首《半隐诗》表达了诗人的隐逸之志和对俗世纷扰的厌倦。诗人远离尘嚣,但并未完全忘却世俗的琐碎事务,他以端庄安宁的态度居住,专心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与深思。诗人坚持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的节奏隐退,尽管看似隐遁,但他的存在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而是为了从中寻找真实的价值与意义。他的隐逸并非一味逃避纷扰,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选择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诗人的隐居态度和自我要求。诗人抛离了尘嚣的波澜,但并未完全遗忘世俗的种种琐事。他保持着一种恬静的生活姿态,学着淡泊名利,静心体悟生活的真谛。他不会被外界的喧嚣所动摇,也不会被琐碎的纷争所牵扯。他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方式隐退于世,观察时代的变迁,洞悉人生的真实。诗人的隐逸并非逃避世俗,而是一种从容自信的选择,一种对内心深处追求的呈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追求内心真实与自由的境界,呼应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诗人通过隐退与沉思,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洞悉,与世俗的浮躁与纷扰保持距离,寻求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通过这种超脱,诗人能够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思考与感悟,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这种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心灵自由、超越物质欲望的向往,以及对于人生价值追求的思考。
赤帻峨峨玉羽明,篱间新织竹笼成。老人从此知昏晓,不用元戎报五更。
陇西李都尉,骁勇称将材。提师浚稽山,一鼓单于摧。步卒五千人,转战昏阴霾。道穷矢亦尽,惜哉勇弗裁。捐躯诚独难,大义岂不乖。得当纵报汉,二心安可怀。迢迢五原关,思归隔天涯。遂使铁石心,化为土与埃。终然没胡沙,竟为百世哀。
倚杖而立,示真般若。手中册子,云何抄写。长老若不放下,疑杀后生尊者。
年踰关百颇酸心,眼底朋俦试选抡。松竹梅花三益友,诗书画卷一閒人。北窗高卧那非乐,南阮甘贫只任真。却喜生无荣辱事,底须姓字动朝绅。
予昔梦食石芝,作诗记之,今乃真得石芝于海上,子由和前诗见寄。予顷在京师,有凿井得如小儿手以献者,臂指皆具,肤理若生。予闻之隐者曰,此肉芝也,与子由烹而食之。追记其事,复次前韵。土中一掌婴儿新,爪指良是肌骨匀。见之怖走谁敢食,天赐我尔不及宾。旌阳远游同一许,
青山修竹矮篱笆,彷佛林泉隐者家。酷爱绿窗风日美,鹤梳轻毳乱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