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真合 一作:端合)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陆龟蒙,字鲁望,苏州人,元方七世孙。举进士不第,辟苏、湖二郡从事,退隐松江甫里,多所论撰,自号天随子。以高士召,不赴。李蔚、虞携素重之,及当国,召拜拾遗,诏方下卒。光化中,赠右补阙。集二十卷,今编诗十四卷。
翻译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
⑴蘤(huā):“花”的古体字。
⑵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⑶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已笑良时晚,仍悲别酒催。暖芳随日薄,残片逐风回。黛敛愁歌扇,妆残泣镜台。繁阴莫矜衒,终是共尘埃。
骂坐非真豪,挂冠岂实高。畸迹烟雨埋,客气利禄鏖。曷若大丈夫,本志轻旂旄。无择眼界平,共馨等膻臊。机息箭自空,谍复论弓橐。先生博达姿,阂世江河滔。器吞子贡琏,才夺东方袍。出处日两忘,居朝隐蓬蒿。一代能几人,称提付郎曹。饭熟菜亦香,但教齿牙牢。
将老尚逐食,相逢聊举觞。贫非原宪病,酒发次公狂。未至世臣国,先登君子堂。谁能更拘束,短发已沧浪。
吉祥寺中锦千堆,(钱塘花最盛处。)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吴儿哈。岂知如今双鬓摧,城西古寺没蒿莱。有僧闭门手自栽,千枝万叶巧剪裁。就中一丛何所似,马瑙盘盛金缕杯。而我食菜方清斋,对花不饮花应猜
东方将军文且武,一片丹心思报主。主恩未报不遑宁,起坐辕门待天曙。城头落月照西营,明星烂然河汉横。披衣耿耿不成寐,南埭鸡鸣朝已盈。丈夫立功垂不朽,著鞭岂在他人后。骅骝骤去疾于风,金印悬来大如斗。击剑高歌夜气浮,剑光凛凛横清秋。长缨系取单于颈,巨杯擎出月支头。
拂面毵毵巷柳黄,穿帘细细野梅香。春回江表常年早,日向山中特地长。千古事终输钓艇,一毫忧不到禅房。绿尊掩罢惟须睡,高枕看人举世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