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今如此,青松到屋梁。
何言声籍籍,直作去堂堂。
事已难追悔,天高只痛伤。
当时巴蜀使,书疏不能忘。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拜大父墓》是宋代诗人苏泂的作品。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父亲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词以六载时光为开头,描绘了六年过去了,青松已经长到了屋梁上,形象地展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反问:“何言声籍籍,直作去堂堂。”他在质问自己,为什么对父亲的离去只是在言辞上悲伤而没有行动上的表达,为什么没有做到把父亲送到堂堂之境。
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父亲的思念,并感叹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只能在高天之上痛苦地悲伤。最后两句提及了当初在巴蜀任职的父亲,书疏是指父亲的公文书信,诗人表示自己永远不会忘记父亲的这些事迹。
整首诗词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光阴易逝的感慨。通过描绘时光的流转和对父亲的思念,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父爱的敬仰之情。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人生的短暂和父子之情的真挚,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兄弟尽鸳鸾,归心切问安。贪荣五彩服,遂挂两梁冠。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从今别君后,长忆德星看。
客居三月不论玄,水牯朝昏痛著鞭。拽脱鼻绳无觅处,山童走得脚皮穿。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六年光景未题诗,画得如尘似梦时。断雨湿云休细看,看来容易鬓成丝。
萱草堂中乐泄融,豪家异味可能重。政惭陆子怀无橘,锡类那知有颍封。
听风听雨,春残花落门掩。乍倚玉阑,旋剪夭艳。携醉靥。放溯溪游缆。波光撼。映烛花黯澹。碎霞澄水,吴宫初试菱鉴。旧情顿减。孤负深杯滟。衣露天香染。通夜饮。问漏移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