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义方训十字,衍而六百十六言。
一门翁季自师友,尽出学问之根源。
彼援遗书诫敦严,暨昶以义名沉浑。
争如此作旨哉味,足使闻者推而尊。
虽然丙善友之义,仕教之忠古皆尔。
读其诗可知其人,非是父不生是子。
书绅我亦且服膺,过庭夫岂弗由礼。
触屏教诌势利徒,得不为之望风愧。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跋曾玉堂训子十诗》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玉堂义方训子教育为主题,总结了十条教导原则,共计六百十六字。李曾伯是以自己的师友经历为基础,全面阐述了教育的根本原理。他引用了前人的遗书教诲,加之自己的思考和体悟,以道义和实际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传授子弟知识和道德。
这首诗词的译文暂时无法提供,但可以通过分析其诗意和赏析来理解其含义。
这首诗词表达了李曾伯对于教育的重视和理解。他强调以德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引用前人的教诲,他强调了教育的延续性和传统价值。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备正直的品格和道德准则,从而能够在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这首诗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的影响。它提醒人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读诗,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这首诗词还暗示了当时社会教育现状的不足。作者批评了那些只注重功利和利益的教育方式,认为这样的教育是浅薄和可耻的。他呼吁人们不要追求权力和个人私利,而是要以道德和正义为准则,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反思,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它提醒人们不要忽视教育的真正目的,而是要以道德和正义为指导,努力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
火宅煎熬地,霜松摧折身。因知群动内,易死不过人。
共踏长安街里尘,吴州独作未归身。昔年旧宅今谁住,君过西塘与问人。
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眼前多少不平事,愿与将军借宝刀。
传与东坡尊舅。欲作栏干护佑。心性慢些儿,先著他人机构。虚谬。虚谬。这段姻缘生受。
背之不见与无同。
清远山前烟雨蒙,黄巢矶畔水连空。旋芟芦荻炊朝饭,更斫芭蕉补漏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