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三湘远,天风八月清。
云间虽掩映,水底已分明。
且对当年影,休吟万古情。
喜君方向满,照我过江城。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爲襄乐令。神宗元丰中,应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元丰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诗,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爲监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书少监出使辽国,使回爲陕西转运使,歷知陕、潭、青三州,元符中罢。徽宗即位,召爲右谏议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復集贤殿修撰,卒于政和中。着有《画墁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爲八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张舜民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画墁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鲍廷博刊《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鲍本)。四库所辑张舜民诗较草率,今又从《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二十九题三十三首,编爲第五卷。又《画墁集》卷七、卷八爲《郴行录》,中有记行诗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备祖》等书中所辑集外诗及断句,合编爲第六卷。
《八月十四日清豀堂望月》是宋代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客路三湘远,天风八月清。
云间虽掩映,水底已分明。
且对当年影,休吟万古情。
喜君方向满,照我过江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豀堂(古代的一种建筑物,类似于亭子)中仰望八月十四日的明月时的情景。作者远离家乡,行走在三湘之地,此时的八月天空清澈明净。尽管云彩间有所遮掩,但水面下的明月已经清晰可见。作者看着月亮中的倒影,不禁想起过去的事情,但他告诫自己不要陷入过去的情感中去,应该欣喜于朋友的方向已经满是明月,照亮了他渡过江城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通过描绘月亮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在陌生的地方旅行时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的八月天风清凉,给人以凉爽宜人的感觉,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形成了对比。云彩掩映之间,水底的明月却清晰可见,这种景象在意象上很有表现力,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思念和珍视。诗人用"当年影"来指代过去的情感,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回忆,但他劝告自己不要过于陶醉其中,应该欣喜于朋友所在的地方已经充满了明月,为他提供了过江城的指引。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故乡和友情的思念,又通过月亮的形象传递了希望和前进的信念。
玉婵娟。甚春余雪尽,犹未跨青鸾。疏萼无香,柔条独秀,应恨流落人间。记曾照、黄昏淡月,渐瘦影、移上小栏干。一点清魂,半枝空色,芳意班班。重省嫩寒清晓,过断桥流水,问信孤山。冰粟微销,尘衣不浣,相见还误轻攀。未须讶、东南倦客,掩铅泪、看了又重看。故国吴天树老,
满院融融花气。红绣一帘垂地。往事忆年时,只春知。风又暖。花渐满。人似行云不见。无计奈离情。恶销凝。
一载为官忧,文书每压头。枕铃常警夜,筑甬更惊秋。倦岂因心至,閒常与病谋。息肩仅旬耳,二竖欲何求。
长蛇嘘雾毒暗天,老鹤俯视心为怜。引雏振翮下啄蛇,反为蛇噬身不全。嗟嗟鹤死群鹤怨,中有一鹤负机变。徘徊蛇旁衔骨归,瘗之中野酬孤愿。此中地气大吉非偶然,蛇灭雾息还青天,老鹤心魂耿耿悬。
闲院宇。独自行来行去。花片无声帘外雨。峭寒生碧树。做弄清明时序。料理春酲情绪。忆得归时停棹处。画桥看落絮。
介卢晓牛鸣,冶长谙雀哕。吾愿天耳通,达此音声类。群鱼泣妻妾,鸡骛呼弟妹。不独死可哀,生离亦多嘅。闽语既嘤咿,吴听了难会。宁闻闽人肉,忍作吴人脍。可怜登陆鱼,皦喁向人谇。人曰鱼口喑,鱼言人耳背。何当破网罗,施之以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