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虚涂毒鼓,有病闻皆愈。
无病闻皆死,死了却苏来,谁会辜负你。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三昧诸颂》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三昧诸颂》中文译文:
大虚涂毒鼓,
有病闻皆愈。
无病闻皆死,
死了却苏来,
谁会辜负你。
诗意和赏析:
《三昧诸颂》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领悟。诗中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以及禅宗特有的语言方式,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境界和禅修的智慧。
诗的开篇“大虚涂毒鼓”,大虚指的是大空无物的境界,涂毒鼓则是指内心的扰乱和痛苦。这句话意味着在人们心灵的深处,存在着一种虚妄和执着的干扰。
接下来的两句“有病闻皆愈,无病闻皆死”是对世俗的一种讽刺和颠倒,传达了禅宗的观点。它暗示着人们在追求名利和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迷失了自我。
而最后一句“死了却苏来,谁会辜负你”,则是在表达一种领悟和觉醒。作者通过禅修的实践,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和执着,体验到了生死的超越。这句话表达了对禅修境界的赞美和对修行者的称颂。
整首诗词通过对禅修境界的描绘,以及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智慧的领悟和敬仰。诗中运用了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给人一种清新、深远的感受。它不仅是一首表达禅修境界的诗词作品,也是对人生真谛的一种探索和思考。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愁与发相形,一愁白数茎。有发能几多,禁愁日日生。古若不置兵,天下无战争。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太行耸巍峨,是天产不平。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四蹄日日多,双轮日日成。二物不在天,安能免营营。
当初相见。君恨相逢晚。一曲秦筝弹未遍。无奈昭阳人怨。便教恩浅情疏。隔花空望金舆。春晚不拈红粉,碧窗自录仙书。
宁忍千日饥,野葛不可烹;宁枉百里途,捷径不可行。自古风俗坏,善土亦沦胥。橘柚禹包贡,後世称木奴。
龙烛飞空雪渐无,光摇穷巷丽金铺。妓楼遽喜春生座,席户浑惊粟在肤。剡水不须乘兴去,饭山犹是作诗臞。自怜白发疎慵客,拥被高舂梦未苏。
庐山之下仙佛之庐,多公题扁,予熟其体矣。而今见其帖,大抵小则遒而大则婉。岂所施有异,而笔法亦随以变。遒而不流于介,婉而不失其健,予犹愧乎知书之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