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丁未曾囚越,勾践戊辰还灭吴。
二十二年时返复,一如当日却乘虚。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吴越吟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邵雍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吴越吟二首》
夫差丁未曾囚越,
勾践戊辰还灭吴。
二十二年时返复,
一如当日却乘虚。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夫差丁未囚禁了越国,而勾践在戊辰年回来并最终灭亡了吴国。诗人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来表达对吴越两国兴衰的思考,并融入对历史循环的观察。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准确的语言,传达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首句提到夫差(吴王)丁未年(即战国时期的一个时间点)并未囚禁越国,勾践则在戊辰年(即春秋时期的一个时间点)回来并灭亡了吴国。诗人以年代的表述,点出了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这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跨度,用"二十二年时返复"表达了历史的循环和反复。历史在时间的轮回中似乎没有真正的进步或改变,两国的命运交替出现。最后一句"一如当日却乘虚"则表明历史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重演了,新的征服者乘虚而入,类似于当初的夫差对越国的行动。
整首诗抓住了历史的核心,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揭示了历史的循环性和人事的无常。作者邵雍以诗词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对人类行为不变的深刻观察。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有力的形式,传达了深沉的哲理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示了邵雍卓越的才华和洞察力。
山海两分歧,停舟偶此期。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词。坐永神疑梦,愁多鬓欲丝。趋名易迟晚,此去莫经时。
六州斋榻釂分鹅,谁料延平最解歌。蒲孤崔姝白楼少,阖闾吴馆治容多。频烦画戟凝芗寝,辍选鸾篦插皂罗。勿俾台山洞天侣,眇无刘阮醉颜酡。
一自梁园失意回,无人知有掞天才。汉宫不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
涵秋古涧落珠旒,几欲相将作胜游。芒屩未穿心已懒,不如莫莫且休休。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积翠林塘十亩阴,雨中不觉变流音。江山万里登楼眼,宇宙千年隐几心。有客不来还日暮,掩书无语自春深。倚阑欲数排檐竹,故故飞花点袖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