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鹊楼前翟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虔州八境图》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白鹊楼前翟作堆,
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
不寄梅花远信来。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虔州八境图中的一幅景色。白鹊楼前翟堆成山,云岭的路仿佛被打开了一样。苏轼感叹故人应该在千山之外,因此他没有寄去梅花远方的信件。
赏析:
这首诗以虔州八境图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展示了苏轼细腻而独特的意境表达能力。
首句“白鹊楼前翟作堆”,描绘了白鹊楼前翟堆层叠的山峦景象。苏轼采用了形容词“白鹊”和动词“作堆”来形容这个景色,使得读者可以想象到山峦的高耸和连绵。
第二句“萦云岭路若为开”,通过形容词“萦云”和动词“开”,表达了云岭道路蜿蜒曲折,给人以开阔的感觉。这里的“开”意味着山势开阔,给人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三句“故人应在千山外”,表达了苏轼与故人的离别之感,暗示了他们相隔千山万水。这种距离的遥远使得苏轼无法与故人见面,增加了离别的伤感。
最后一句“不寄梅花远信来”,表达了苏轼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强和坚持,苏轼希望能通过梅花远信传达自己的心情给故人,但由于距离的遥远,他无法寄去信件,这增加了诗中的哀愁和离别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虔州八境图中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苏轼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和离别的伤感。同时,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苏轼细腻而独特的诗意和意境表达能力,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境界。
复箑秋新妒,暄窗冷早侵。病葵萱未悟,落果草偏深。老矣曾荣望,皈欤更嬾心。此冠弹与挂,若个不山林。
玉峰云剥逗斜明,花径泥乾得晚行。细细一风寒里暖,时时数点雨中晴。
春风春雨急仍颠,闻道远劳从事贤。软脚不应惟命酒,池塘生草要新篇。
来泛一杯千顷浪,去携只履万重云。自言传法传何法,故我思君亦恨君。
熙肃琨庭,载升金记。迺导迺陪,威侪济济。天步继临,孝诚行矣。声容也昭,中外悦喜。
剩欲寄书兼寄诗,病余殊觉不能支。西山南浦风前恨,皖水灊山天外思。四海旧知宁我识,百年深契舍公谁。自违门第秋重老,华发萧萧异别时。